尽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尚未平息,美国已经开始低调撤出部分人员。一方面宣称要维持欧洲的稳定,另一方面却在印太地区加紧军事部署。
这盘棋到底是谁在操控,下一步会不会更加激烈?
俄军还能撑多久,美军已经开始撤了。
乌东的战线还在往前推,俄军的兵力消耗也没有停过。从2022年开始,士兵的轮换越来越频繁,前线的压力明显变大了。
不是说俄军撤退,而是他们的进展越来越困难。
人员、设备、物资都得靠自己供应,拖延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最早从基辅撤出的几个旅级部队,原本计划重组为快速反应部队,但一到顿巴斯地区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投入了主攻战场。
几乎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一直都是满负荷工作。
西方的情报机构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变动,补给的次数增加了,弹药的准备时间也变长了,而且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卡车,这使得一些关键位置变得非常容易受到攻击。
俄罗斯军队的兵源结构开始出现变化,专业部队的比例减少了,地方招募的新兵增加了,导致一些部队的战斗力有所下降。
核心的难题仅有一个——无法持续承担长期的战争开支。
看了几个西方研究机构的报告,大家都认为俄军的灵活性在下降,特别是在调动远距离部队方面,已经很难同时在多个战场展开行动了。
也就是说,要想进攻就要全力以赴调动所有资源,要防守也同样需要竭尽全力调动所有可用的力量。
这种消耗战,一旦超出限度,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当时的美国在做什么?正打算抽身离开。
美军在欧洲的部队一直是北约的重要力量,但最近美国开始秘密和盟友商量,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减少在欧洲的军队数量。
现在在美国和欧洲部署的美军大约有9万人,其中有2万人是最近两年临时增加的。如果按照计划减少这部分临时增派的人员,那么接下来进一步削减的话,就会是美军在该地区的长期结构性缩减。
这对欧洲的朋友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但对于俄罗斯而言,这却是一个机会。而对于整个亚太地区,这就是一个信号了。
部队需要调拨,往哪里调呢?
亚洲地区
一边在消耗资源,一边在谋划未来,美军的转型已经不可避免。
在印太地区的兵力集中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过去三年,美国一直借演习和训练的机会,逐步将兵力前移部署。从菲律宾、新加坡、关岛到夏威夷,再到澳大利亚北部,每一个地方都有美军的身影。
最近联合军事演习的规模变得更大了,直接邀请了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参与,演练“远程部队干预作战”的场景。
这种演练只在一种情况下有用——那就是针对大洋岛链和台湾海峡的军事区域。
场景模拟几乎做到了精准还原,一步步从南太平洋向西展开。
我认为,重要的是时间安排,而不是练习的内容。
演习频率增加,补给提前到位,人员轮换周期从六个月缩短到四个月,这样的变化通常只会在准备实际战斗部署时才会发生。
现在看欧洲那边,撤军的消息开始出来了。
美国方面认为,欧洲的安全形势已经稳定下来,除非发生重大变化,否则不会长期向欧洲派遣驻军。
在北约的内部会议上,也有声音呼吁欧洲国家增加军费,组建更多的常备部队,以弥补美军撤离后留下的空缺。
这意味着美军要拿出大部分的战略资源。
谁来接手欧洲?德国、法国、波兰正在商讨。
谁来支付主要费用?北约制定了一个预算标准,要求成员国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2%用于军事开支,并鼓励他们增加投入。与此同时,美国军队节省下来的资金也不会闲置。
美国打算在2026年之前,将一半的“快速反应部队”轮换部署到印太地区。
美军从欧洲撤军,转向在亚洲集结,这一步棋已经走了一大半。
俄军在美军撤离后,能否抓住机会在欧洲取得进展?亚洲地区是否会因为美军增派兵力而提前出现摩擦?美欧之间的防务合作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结果还要看未来几个月会发生什么变化。
俄军能不能加快前进的步伐,美军是否会真的撤退,美国和欧洲之间有没有机制来填补这个空档?
我觉得当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朗了,俄乌冲突的消耗还在增加,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调整他们的资源分配。
美国军队调动不是为了撤退,而是为了重新划定边界,这一次他们是在新的地图上画线,而不是在旧的战场上。
从基辅撤回主要部队是一种战术调整;而在顿巴斯地区多次重组后再派遣过去,则反映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俄军现在就像在玩“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想要集中力量突破防线,就得先从其他地方抽调人手和物资,然后把最重要的武器调到前线。
这种战术刚开始还能坚持,但时间一长就成了浪费资源的圈套。
不是因为不能取胜,而是因为进展太慢;不是因为没有士兵,而是因为兵力不足;不是因为没有子弹,而是因为补给不及时。
一些西方的观察报告指出,俄军在每次进攻前都需要进行“单位轮换”,每次轮换后,部队都需要时间来补充人员和装备,重新调整部署,并进行训练。
这些环节拖慢了进度,也让进攻无法持续。
在弹药供应上,尽管俄罗斯有大量储备,但运输能力影响着补给的速度。
很多前线补给靠公路,卡车一出问题,就得靠铁路,但铁路是最容易被卫星锁定的路径。
动不了就打,打不了就只能防守。
从去年开始,俄罗斯多次修改了征兵计划,努力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招兵只能解决人数问题,但无法解决训练问题。
前线部队的战术配合和战斗技能,不能临时抱佛脚来解决。
我发现有几份报告提到了一个词,叫做“周期性资源不匹配”。
有时候,俄军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有时候有士兵却没有足够的弹药,或者有弹药却没有足够的士兵来使用。有时候他们有作战计划,但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去执行。一旦资源出了问题,他们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了。想进攻时,却发现物资不足;不进攻时,又可能被对方压制。
更加棘手的是,对方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美国发出更多关注亚太地区的信号,欧洲国家感到有些担忧。
波兰加速购买德国坦克,捷克重新启动边境防御计划,法国则在升级核潜艇的通信系统,这些都是为了应对美军撤离后的安全空白。
可以说,现在俄军要想在某个地区再次实施控制,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
以前美国军队在北约中起主导作用,整体配合得很顺畅。现在美国如果撤出,欧洲各国就得各自负责自己的防务了。
防线一旦放松,漏洞可能会增多,反应速度却会变快。
大家都不等别人协调了,自己动手做了。
这种形势对俄军更加不利,以前只需要关注美军的行动,现在却要应对多方面的调动和变化莫测的战术,侦察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我认为,俄罗斯军队再次进行大规模战略突击的机会时间非常短暂。
如果再征召一次军队,导致战略中断,就很难再掌握主动权了。而西方国家正在等待这个时机,希望它犯这样的战略错误。
美国想从欧洲撤出一部分力量,并不是要完全放弃,而是想把主要的军事力量和战略重点转移到可能爆发新冲突的地区。
这个地方不在欧洲,而是位于印太地区。
从夏威夷到关岛,再到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每个地方都在紧张地调配资源。
武器准备、弹药存储、卫星通信、指挥系统,正在全面整合中。
前两年还在做演练,现在已经开始实际操作了,不再是空谈,而是真正为应对冲突做准备。
欧洲国家已经清楚,无法阻止美国的行动,即使德国和法国表示了担忧,也无法改变美国的决定。
亚洲是关键,印度洋是焦点,这反映了当前的全球战略布局。
俄罗斯想在美军忙于其他事务时发动一次进攻,但需要三个条件:时间、资源和协调。现在看来,这三个条件都凑不齐。
美军即使撤走了人员,但依然留下了空军力量、指挥系统、技术设备等,这种撤退方式可以说是高层次的撤离。虽然人员减少了,但影响力仍然存在。
在亚洲的美军一旦部署完毕,他们迅速行动的能力会比在欧洲的美军更强。
航母移动、F-35飞机部署、B-2轰炸机飞行路线,都在亚太地区转圈圈。
俄罗斯若想增强其战略影响力,不仅要控制欧洲,还要注意东方的情况变化,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在重塑全球格局。
一次真正的策略较量,正从陆地转移到海洋,从欧洲的战壕转移到海岛的前哨。
当前,俄罗斯正面临直接对抗的局面,而美国则在筹划下一阶段的全方位新封锁策略。
这场棋局,才刚刚拉开序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
配资论坛线上,安徽股票配资,最可靠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