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春的圣路易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设计室里烟雾缭绕。
项目主管保罗盯着桌上那架精致的飞机模型,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这架代号225的战机凝聚了他们团队三年的心血,现在却要和其他四家军工巨头的作品一起,等待美国海军最后的审判。
时间倒回两年前,美国海军被F111B项目坑得够呛。
这架号称全能的重型战机不仅贵得离谱,上了航母还像个笨拙的胖子。
海军高层气得直拍桌子,连夜起草了新的招标书。
要求很简单:要能飙到2.2马赫,能在航母周围转悠俩小时,还得带着六枚不死鸟导弹和一门火神炮。
消息一出,五大军火商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全都扑了上来。
麦克唐纳公司这帮工程师可不是吃素的。
他们早就研究过变后掠翼技术,1966年就搞过F4的魔改版。
这次他们直接放大招,整出了这个三翼面的怪物。
机头两侧装着可折叠的小翅膀,高速飞行时能自动展开保持稳定。
机身用了四成钛合金,理论速度能飚到惊人的3马赫。
最绝的是维护设计,地勤人员不用搬梯子,站在甲板上就能把发动机舱盖掀开检修。
"咱们这次可是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掏出来了。"首席设计师约翰叼着烟斗,得意地拍着风洞模型。确实,这架飞机放在今天看都不过时。六个导弹全部藏在肚子里,飞行时阻力小得可怜。可变后掠翼能在19度到80度之间自由调节,起飞降落用最小角度,高速飞行就收到最窄。连座舱盖都做了特殊处理,飞行员说这玩意儿的视野比F4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格鲁曼那边也没闲着。他们的G303方案虽然看起来保守些,可人家提前半年就开始布局。格鲁曼的工程师三天两头往海军基地跑,把那些将军们的喜好摸得门儿清。两家公司的方案在1968年底进入最终角逐,测试场上天天都能听到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
性能参数拿出来比划比划,麦道的225A确实亮眼。挂四枚麻雀导弹时能飚到2.4马赫,比海军要求的还快。作战半径502海里,正好卡在及格线上。反观格鲁曼的G303,纸面数据要逊色不少。可测试飞行员反馈说,格鲁曼的飞机操纵起来更顺手,特别是低速时的稳定性更好。这话传到麦道设计室,工程师们气得直跺脚:"他们用的都是老掉牙的TF30发动机,咱们要是换上新型号,性能还能再提三成!"
1969年1月那个寒冷的早晨,消息终于传来。海军选择了格鲁曼的方案,后来这架飞机被命名为F14雄猫。麦道公司上下一片死寂,有人把咖啡杯摔得粉碎。保罗呆坐在办公室里,桌上还摊着那份厚达三百页的设计方案。他想不通,明明他们的飞机更快更强,为什么输给了一个保守的设计?直到几个月后,麦道中标了空军的F15项目,大伙儿才重新打起精神。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后来服役的F14被那台破发动机折腾得够呛,直到换了新引擎才勉强达标。而麦道的F15却成了空军的王牌,至今还在多个国家服役。有时候最好的方案不一定能赢,能赢的方案也不一定最好。军工竞标就像赌局,技术实力只是筹码之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那架代号225的战机只剩下几张发黄的设计图和几个风洞模型。偶尔有航空迷在博物馆看到它,还会好奇地问导览员:这架长得像苏33的战机到底是什么来头?导览员通常会笑着说:这是当年差点改变历史的作品,可惜它生不逢时。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
配资论坛线上,安徽股票配资,最可靠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