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监护仪的声响划破夜晚的寂静,由产房到新生儿监护室的路上,转运暖箱里转运着一个全身近乎透明的小生命。胎龄28+5周,体重仅1220克,更揪心的是,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
这场救治,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同。
寂静的黎明:
当生命以1200克启程
新生儿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都记得那个夜晚:产科来电,高龄产妇突发胎膜早破,并且是聋哑人。值班医护人员立即开始准备:长颈鹿暖箱,初调参数后模拟运行的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及负压吸引等等,全部准备就绪,让小宝入院后能够马上进入舒适环境,避免损伤。上级医师奔赴生产现场,共同为小宝保驾护航。
展开剩余78%幸运的是小宝出来后是有活力的,团队像精密齿轮般启动——高保湿暖箱,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调节呼吸机参数、穿刺置入PICC导管……
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有爱的家人,由于父母是聋哑人,医护人员全程和小宝的叔叔婶婶沟通,他们再和父亲转达。小宝的叔叔说:“医生,有什么问题都和我们说,我们就在你们这里全力救治!”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为之动容,这份爱是小宝勇敢闯关的底气,这份信任是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
跨越声音的桥梁:
暖箱内外的“闯关历程” 关:呼吸关
由于是极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小宝出生后呼吸困难,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及时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呼吸支持治疗。第二天早晨,患儿的呼吸情况突然恶化。复查后发现小宝的肺部依然很重,感染指标明显升高。再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呼吸困难再一次缓解。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生后第4天停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小宝因为太小,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第二天医生应用了咖啡因刺激呼吸中枢,他们笑称这是“mini咖啡”,现在每天小宝可以经口喝掉这份“mini咖啡”,这是他自主呼吸的动力。
二关:喂养及营养关
由于突然早产,妈妈暂时没有母乳,同时种种原因,小宝的妈妈身处外地。小宝的喂养从早产儿奶开始。从1ml/次的微量喂养到现在的150ml/kg.d的全量喂养,小宝很争气,没有大家所担心的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安安静静的长大,他也想快快回到妈妈身边。三关:感染关
生后第二天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呼吸困难加重,提示小宝出生时有感染,新生儿监护室的医师团队凭借丰富的早产儿救治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小宝的表现越来越好。
托举生命的“隐形翅膀”:
区级救治中心的硬核底色
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细节都藏着专业密码:
PICC团队的“毫米艺术”:专科护士将导管沿比牙签还细的贵要静脉送入心脏附近,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静脉营养通过PICC管路,为患儿的稳定生长提供了保障。
暖箱里的“微型气候”: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噪音低于45分贝、灯光模仿昼夜节律,连操作孔洞的角度都经过人体工学测算;
而比技术更动人的,是刻在儿科监护室团队骨子里的细节与爱心:集束化护理措施、非药物的疼痛干预、皮肤保护、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护理、发育支持护理。
待完成的篇章:
生命闯关仍在继续
如今,这个曾被称作“小透明”的孩子在慢慢长大,但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预防院感,贫血,视网膜病变筛查、神经发育评估、家庭护理培训……监护室里多了一本特殊日历,医护人员们会在上面画星星,这样每画一颗,离回家又近了一步。每次打电话和小宝的叔叔沟通病情,质朴的叔叔说不出别的话,只有感谢。让大家期待小宝接下来的表现,为他加油打气。“我们救治的不是一个病例,而是一个家庭”。窗外,夏季蝉鸣声起,而监护室里的生命交响曲,永远不会有休止符。
作为区域新生儿救治中心,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儿科凭借扎实的硬件与人才储备交出高分答卷:
- 医疗梯队:由吴晓平主任带领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及2名住院医师全程跟进,实现诊疗方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 护理精锐:19人护理团队中,12名为新生儿专科护士,有丰富的早产儿护理经验,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熟练掌握新生儿PICC穿刺及维护、呼吸支持等核心技术;
- 特色专科:护理PICC团队确保极低体重儿静脉通路“一针成功”;
- 质控体系:每日晨交班病例讨论、每周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为患儿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护理方案。
未来,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儿科监护室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为新生儿筑建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论坛线上,安徽股票配资,最可靠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