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上位记
关于李登辉接替蒋经国的这一历史节点,网络间流传着一段颇具流传度的趣谈。
言及蒋经国命悬一线,尚未选定继任者,国民党诸位元老齐聚病榻之前,焦虑之情溢于言表,齐声急切地询问——
百年后,谁接“大统”呢?
蒋经国,带着浓重的宁波乡音,气息奄奄地低语道:“你稍等片刻,你稍等片刻……”
大佬们附和:“李登辉,好!”
这当然是笑话了。
事实上,李登辉自蒋经国上台伊始便被定为他的核心“接班人”。
台北市长,任职期间为1978年6月至1981年12月。
台湾省行政长官,任职期间为1981年12月至1984年5月。
在中华民国,担任“副总统”的职务,期间为1984年5月至1988年1月。
起初,这两个职位均由李的对手林洋港接棒,而“副总统”一职,则是在林洋港败北之后,由谢东闵继任。
自1984年当选为“副总统”起,李登辉的“储君”地位便已稳固确立。
1972年,蒋经国任行政院长。
为与老爹那固执僵化、步入暮年的执政风格相区别,小蒋在岛内政坛掀起了一股“本土精英”的潮流。
他大力推举来自台湾本土的杰出政治人才,此举措被冠以“培育台湾青年英才”政策之名。
关注台湾动态的朋友们普遍知晓,岛上存在着“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区分,界限分明。
老蒋时期,政府部门的要员大都是内战后随国军迁台的,是“外省人”。
随着岁月的流转,那些来自外省的杰出人士终将步入暮年,因此,小蒋急切地渴望在本地人中发掘一批优秀人才。
李登辉、林洋港等人均在这一时期,经小蒋的发掘而崭露头角。
1972年,李登辉被时任“总统”蒋经国青睐,任命为“政务委员”,专责农业事务。彼时49岁的他,在“政务委员”及各部会部长中,堪称最年轻的一员。
林洋港的资历相较李登辉更显深厚,因此在审视李登辉的履历时,不难发现他在担任台北市长及台湾省主席的职务上,均是在继承林洋港的遗任。
然而,鉴于林某人的锐气外露及背后强大的家族背景,蒋经国最终摒弃了他,转而选择了圆通世故、表面上看似温和无害的李登辉。
林洋港迎来八秩寿辰,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亲临现场,致以诚挚的祝贺。
李登辉非同小可。
身为留美人士,他待人谦恭有礼,行事缜密而低调。
无依无靠,不与权贵结盟,颇具对岸七十年代的风采。
相较之下,林洋港虽不幸被淘汰,但李城府心思缜密,擅长藏匿己身。
蒋经国的身高据说和他的老同学小平同志相仿,1m5多一点,而李登辉的身高则有1m78。
每当我们审视那些历史照片,不难发现,每当李登辉与蒋经国握手之际,他们的腰身总会不自觉地弯成一个大弧。
观之李登辉后来的行事,实则个性自负且霸道。然而,在与蒋经国的交往中,他却总是展现出憨厚的微笑,毕恭毕敬,椅子仅占其一角,仅坐三分之一。
这正是野心家的特征。
1984年2月15日,蒋经国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十二届二中全会之际,被一致推举为总统候选人,随后,他亦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提名信中,蒋经国如此表述——“自幼便深感痛心于邦国遭受日人侵略之苦,且怀揣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也不知道是李登辉的演技太好还是经国先生的眼睛太近视,竟然说李登辉这个参拜靖国神社、宣称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败类“富有民族意识”。
真是历史的笑话。
“副总统”这一职位使李登辉在1988年蒋经国离世后,于接班人之争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
依据《宪法》规定,若总统任期尚未届满而不幸去世,副总统将顺理成章地接替总统职位。
在1988至1990年期间,李登辉在巩固其“正大位”的过程中,主要致力于争取党派与军方的支持。
在这其中,国民党主席之位尤为显赫,争夺也尤为激烈。
蒋经国全家福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不幸离世,岛内的政治格局随之迅速裂变,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系。
A.以继任总统李登辉为首、本省人为主的“主流派”;
A1. 宋楚瑜,时任国民党副秘书长,并于1989年5月晋升为秘书长,系外省籍的倒戈派成员。
B.主要由郝伯村(时任参谋总长)、俞国华(行政院长)、李焕(国民党秘书长,被视为关键的摇摆人物)等外省籍人士构成的“非主流派”。
B1. 宋美龄,身处美国,其政治象征意义显著,坚定地站在B一边。
自1990年2月起,两派间的政治角逐愈发激烈,此阶段亦被统称为“二月政争”。
“二月政争”标志着双方最终摊牌的激烈较量,而在此之前,一场关键的“序曲”——李登辉代理党魁案——已悄然拉开帷幕。
自蒋经国先生离世之际,尽管李登辉依照“宪法”规定顺利接棒总统之位,然而,关于李登辉是否应接任国民党主席一职,岛内各界意见不一,分歧甚大。
当时党实权由国民党秘书长李焕掌握。
在蒋经国先生逝世的前一日,他单独召见了对方,并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深入交谈,传授了宝贵的指导。
李焕在两派争夺初期便坚定地站在李登辉一边,亲自操盘了授予李登辉国民党主席职务的中常会。
1988年1月27日,国民党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议,届时将正式批准李登辉担任代理党主席一职。
李登辉等人原本预想过程或许会遭遇波折,却未料提案尚未来得及正式呈上,当时仅具列席资格的国民党副秘书长宋楚瑜竟突然起立,强烈要求即刻通过代理主席的提案。
宋楚瑜,身为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的“外省人”,其那番激情澎湃的“挺李”之举,在众人眼中,无异于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或“倒戈”。
代理主席案顺利通过。
纵然在日后回顾这段历史时,众人多会将焦点集中于宋楚瑜的转投他党,实则李焕才是李登辉得以顺利接任党主席的核心人物。
宋发言只是顺势而为。
在整个会议进程中,纵然李登辉荣膺党主席之位,实则议程操控全在李焕手中,李登辉实则缺乏施展权力的余地。
蒋经国与宋楚瑜
鉴于李焕在1989年年底突然改弦易辙,转向非主流立场,因此他此后的一系列行为至今仍笼罩在谜团之中。
有人推测,当时执掌党的核心权力的李焕,意图将李登辉置于傀儡之位,意图“架空”他,但最终未能如愿,之后便来了个彻底的180度大转弯。
有人推测,或许是由于李登辉曾向李焕承诺提供“行政院长”一职,故此成为可能的原因之一。1989年6月,李登辉正式任命李焕接替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的职务。
在这几年风云变幻之际,李登辉将“行政院长”这一要职驾驭得游刃有余。
他首先委派李焕接替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一职,此举既迫使非主流派的重要人物俞国华退居幕后,又巧妙地削弱了李焕在党内的权力,旨在遏制李焕在党内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随后,李登辉再将郝伯村晋升为行政院长,此举旨在削弱郝的军事影响力。
李焕之后,谁是国民党秘书长?
正是宋楚瑜。
宋楚瑜担任国民党秘书长一职后,如鱼得水,迅速成为李登辉身边的得力干将,逐步削弱了李焕在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9年年末,正值提名1990年度“政府总统”人选之际。
外界普遍认为,李登辉将携手李焕共同出战,挑选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得力助手作为副手。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李登辉舍弃了李焕,转而选择了背景单薄的李元簇。
察觉到局势愈发不利,李焕毅然转向,与党内所谓的“非主流派”紧密联合。
他希冀非主流派能够另辟蹊径,独立提名正副总统候选人,以此与李登辉主导的主流派展开对峙。
李登辉和李元簇
1990年2月11日,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全体会议(简称临中全会)将召开提名大会。
2月9日,被誉为“非主流派”的李焕、林洋港、蒋纬国、郝柏村四位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共商大计。在会议中,他们决定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一致推荐林洋港与蒋纬国搭档,共同对李登辉发起挑战。
依照往例,在中全会上,流程仅限于提名环节,与会者只需起身鼓掌,便可顺利通过。
此次,所谓的“非主流派”意图一展真章,与“主流派”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会议闭幕后,李焕郑重说道:“咱们是同一阵营的,此事绝密不可外传,明日提名名单将有变动。”
无绝对机密。
2月10日,李登辉一方收到国民党副秘书长郑心雄传来的信息,其内容提及,郑心雄在前往行政院的过程中,目睹郝柏村刚刚离场,而当时的行政院长为李焕。
郑心雄首先向李元簇汇报,随后李元簇即刻将情况转告李登辉。
尽管仅是瞥见郝伯村踏入行政院,机警且狡黠的李登辉便已料了个七七八八。
2月10日,双方通宵达旦地展开动员工作,甚至不惜动用情报机构进行监听介入。
与此同时,李登辉透过其秘书苏志诚向媒体透露“非主流派”的构想,旨在制造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李登辉麾下,主要辅佐的三大得力干将分别是宋楚瑜、宋心濂与苏志诚。
此后,“两宋一苏”的阵容凭借此役声名鹊起。
郝伯村,与其子郝龙斌,曾共同传颂一时。郝伯村,黄埔军校十二期的杰出毕业生,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英勇无畏。他曾在孙立人将军的领导下,作为中国远征军38师的成员,奔赴缅甸,浴血奋战。
2月11日,正值临中全会召开之际,李登辉与李元簇的提名建议一经公布,李焕便立刻举起手来表示反对。此举立刻引发了全场的热烈掌声,随后他提议采用投票的方式来最终决定提名人选。
继而,林洋港亦起身发言,强烈要求主席暂停会议,以便立即着手前往印度进行选票的收集工作。
发言被视为与李登辉决裂。
会议主持人谢东闵并未宣布会议进入休会状态,而是即刻提议迅速进行提名方式的表决——“起立鼓掌”以正式确认李登辉和李元簇的提名,抑或“无记名投票”以便于李登辉和李元簇与非主流派候选人进行直接对决。
最终,在国民党的180名中央委员中,倒李派以70票的支持率落败,而挺李派则以99票的显著优势占据上风。
大会主席随即宣布,以全体起立并鼓掌的方式,正式通过由李登辉、李元簇两位先生领衔的国民党参选提案。
“非主流派”翻案失败。
提及几位众人所熟知的人物,在本次投票中,他们所持的立场引人关注。
连战:支持起立
宋楚瑜:支持起立(挺李)
吴敦义:支持起立
萧万长:支持起立(挺李)
马英九:挺倒李派票选
在本次投票过程中,除去两派坚定的支持者,不少居于中间立场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实则因对“预料之外的重大后果”心生畏惧,这才选择了继续遵循旧有的惯例。
若时光倒流至2000年,而非刚刚步入文明的1990年代,或许我们将会见证截然不同的结局。
无论如何,二月的政治纷争最终以“非主流派”的溃败与离场画上了句号。
双方间的下一场对决发生在1996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这场选举亦标志着岛内“民选总统”制度的首次诞生。
新党成立,挑战李登辉。
他们共同推举林洋港与陈履安角逐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之位,然而,最终均未能战胜李登辉,遗憾落选。
该派政治人物后渐退台政坛。
李登辉与连战,两位杰出政治人物,曾在1996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携手,分别担任正副领导人的候选人。
1988~1990年间的激烈政争,对日后的台湾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谁也不曾想到,蒋介石及其家族成员,连同外省势力,在蒋经国离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迅速陷入了衰落。
自此之后,本土力量开始主导台湾政治,内战后迁台的那一代人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配资论坛线上,安徽股票配资,最可靠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